中国美术学院附中2022年招生简章线上考试怎么参加


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创办于1929年,国美附中是中国最早创办的、最具声望的中等美术学校,是中国美术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学校以培养高等艺术院校优秀生源为办学宗旨,学制四年,学历中专。文化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文科类);专业课程包括素描、速写、色彩、创作、中国画、书法、艺术理论及专业先修等。

一、招生计划

面向全国招生计划数150名(上海户籍考生录取计划数不超过10人)。其中专业(二)中国画专业一体化培养项目录取计划数不超过15人。

二、招生对象和条件

(一)热爱祖国,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热爱美术,具备学习文化和美术专业的基本素质,身体健康,无色盲或色弱。 

(二)初中应届毕业生和初中往届毕业生。

(三)上海市户籍考生,请详细了解当地高中阶段升学户籍迁移政策和高考政策,自行选择是否报考。

(四)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一律不得报考:


1、普通中学的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

2、未撤销留校察看处分、被学校开除学籍或勒令退学不满一年者(从被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至报名截止之日止)。


三、报名方式与时间

所有考生必须通过“艺术升”网站或“艺术升”手机APP报名,并缴纳报名费,报名费缴纳后概不退还。报名网址http://www.artstudent.cn,“艺术升”手机APP可在“艺术升”网站扫码下载。

考生进入网上报名系统。按照《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网上报名操作说明》完整、正确、如实地填写报名信息(填报信息一栏中的通讯地址必须填写邮寄录取通知书的地址),考生个人信息填报完成并保存,缴费成功后,自行打印报名登记表(打印件保存,以备录取时上交学校)。考生要牢记登录密码,以备登录查询个人信息使用。

(一)报名分为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确认和网上打印准考证。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依次办理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确认和网上打印准考证手续。凡未按规定流程报考或报考手续不全,误填、错填网报信息,填报虚假信息等造成无法参加考试的后果均由考生自行承担。

(二)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确认时间:2022年3月28日-4月3日。

(三)网上打印准考证时间:2022年4月26日-5月1日。

(四)艺术升APP上传报考资料:

1、拍摄免冠一寸照。

2、二代身份证姓名页、护照或考生户口簿本人页。

3、应届毕业生上传学籍证明,往届毕业生上传毕业证书。

4、拍摄5秒语音视频。

5、《中国美术学院附中招生考试申请报名登记表》。须在表格右上方指定位置贴上本人近期正面免冠白底一寸彩色证件照。

(五)报名费每人145元。


四、考试方式

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招生考试方式采用网络远程考试。请考生准备一台电脑、一台家用A4打印机,20G以上存储空间的手机2部,稳定的宽带 (具体要求请考生随时关注后续公告)。

五、考试科目和时间


注意事项:

★所有考生只能选择一个专业参加考试。

★文化和专业总分均为300分。

★文化考试参照杭州市中考要求。

★文化考试用纸:A4打印纸。

★专业(一)考试用纸:四开铅画纸。

★专业(二)考试用纸:白描为四开铅画纸或熟宣纸任选、速写为四开铅画纸、书法为生宣纸、古汉语为A4打印纸。

★考生应遵守考场纪律,遵守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法规及规定,诚信考试。

六、录取办法

(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二)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合格。

(三)考试成绩分别按综合分由高到低排序,分别录取。其中专业(一)文化与专业成绩各占50%,专业(二)文化与专业成绩分别占60%与40%。专业(二)书法科目成绩必须合格。

(四)如专业(二)未完成招生计划数,经中国美术学院附中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决议后,可调整至专业(一)使用,按综合分排名顺次录取。

(五)考试成绩和录取情况,请关注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官方网站信息。

七、入学

(一)根据录取通知书规定的时间,按时到学校办理入学的相关手续。逾期作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处理。

(二)国美附中新生入学后,经核查发现与招生简章和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及条例不符,或徇私舞弊作假,不履行承诺者,任何时间段一律取消学籍资格,并通报有关部门。

(三)新生入学一个月内进行体检,体检不合格者,将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四)学费标准:每生12000元/学年,住宿费按规定另行缴纳。

 注意:

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享有最终解释权。



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招生办公室

2022年3月


考美院附中、杭州艺术类院校,国美附中、南艺附中、鲁美附中、广美附中、杭州美育灰色调、美院附中集训班、国美附中集训。

美育灰色调为美院附中、杭二中、杭州艺术学校等艺术类院校输送大量美术生。

联系方式:13732221916(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