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基〔2020〕52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为推进初中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现就加强初中教育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与目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三个地”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对标打造“重要窗口”新定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更加注重党对初中教育的领导,更加注重优质均衡发展的主目标,更加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校长教师等关键要素配置,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和系统集成;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社会关切,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补短提升,强化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努力打造优质均衡、活力充盈、特色鲜明、生态和谐的浙江初中新样态,让城乡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阶段目标。
——到2022年,大力改善区域薄弱初中办学条件,初中标准化学校比例达98%以上;完善初中教育主动发展机制,补齐初中教育突出短板;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推动组建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探索形成区域内初中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办学新机制。
——到2025年,各县(市、区)初中资源配置优质均衡校际差异系数均小于0.30;显著提高约占全省1/3的相对薄弱初中办学水平;通过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争取1/3的初中创建成为现代化学校;公民办学校协同优质发展,基本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初中办学的优质均衡程度基本得到社会认可。
——到2035年,各地初中全部建成现代化学校,县域内初中生学业水平校际差异系数低于0.15,初中教育全面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形成一批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秉持现代教育理念、坚持五育并举、推动教育转型、能够示范引领的初中教育“窗口”学校和“窗口”地区。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党对初中教育的全面领导
1.强化队伍政治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领导机制和治理体系。推动建立健全初中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初中学校领导班子政治建设、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落实“两个维护”。
2.更加注重德育实效。加强初中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二)大力改善初中学校办学条件
3.完善初中学校规划布局。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趋势,完善区域内初中学校布局规划,稳妥推进农村初中学校布局调整,实现初中学校向中心城镇集聚,资源向寄宿制农村初中学校倾斜。在城镇建设和更新中,优先保障公建配套初中学校新建或改扩建;新建初中学校规模不超过42个班级,严格控制班额,防止出现新的大校额学校。
4.调整教育经费结构。均衡配置公办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初中办学条件,校舍、场地、教学设施设备等均应达到省颁标准。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增加对初中教育的投入,重点用于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调整和提高初中拨款标准,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拨款,加大对薄弱初中和农村初中学校经费支持力度。
(三)整体提高校长与师资队伍水平
5.提升初中校长专业领导能力。严格落实校长任职条件和专业标准,选优配强初中校长。加强初高中衔接,推进初高中校长贯通培养,鼓励高中学校管理骨干交流到初中任职;继续推动城区学校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初中任校长。积极试行校长职级制,探索建立科学的校长职级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优秀校长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构建初中校长分层分类培养培训体系,做好青年校长和名校长后备人选培养工作。实施“初中校长素质提升计划”,2020—2022年,以培养政治坚定、理念先进、富有情怀、业务精深、治校有方、紧跟时代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初中校长为目标,对全省初中校长开展全员培训,不断提高校长设计和实施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完善校长考核管理与激励机制,尊重和落实校长的办学权限,鼓励校长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教育家办学治校。
6.优化初中学校师资配置。制定初中校长与教师优化配置和建设工作方案,将高级、中级岗位结构比例调整到位并均衡配置。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初中教师流动机制,重点引导优秀教师向薄弱初中流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止区域内名师资源过于集中在部分学校的现象。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到2025年,各地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占比争取达10%。优化教师年龄结构,逐步实现各校老中青教师结构比例大体相当。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养、交流、引进等措施,到2025年各农村初中学校每百名学生至少拥有1位名师。严格规范向民办学校公派公办中小学在编教师。
7.加强和改进初中教师培训。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教师的执教能力培训,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加强基层教研员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对学校教学的指导与引领能力。倡导和争取社会力量设立初中骨干教师培养专项基金,加大对骨干教师的激励。支持初中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初中教师、校长出国(境)研修,加快提升初中校长与教师的国际理解能力。
(四)推进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全覆盖
8.推进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建设。创新城乡学校办学管理体制机制,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大力推进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建设,促进城乡学校互动共生、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实现农村初中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9.完善初中学校集团化办学。推动区域内学校通过“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模式进行集团化办学,带动新校、弱校加快提升教育质量。教师在教育集团内由“名校”流动到“弱校、新校”可视为支教经历。鼓励城区学区连片初中学校集团化办学或组成办学联盟,支持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促进初中校际优质均衡。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优质发展
10.完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加强初中课程建设,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鼓励学校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发开设个性化课程,培育精品拓展课程。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11.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在保持行政班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不同学习基础与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加强初中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及新型教学空间建设,全面丰富、深化学生社团活动,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效互动。
12.推进项目学习。倡导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性问题解决能力。推动项目学习学科化,在常态学科学习中逐渐增加项目学习活动,赋能学科教学。拓宽丰富综合学习课程,推广STEM教育,开展项目学习综合实验。
13.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探索建立初中学校首席信息官(CIO)机制,逐步扩大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教与学的方式适应技术革命潮流。深化“之江汇”教育广场建设,创新数字资源供给和服务机制,加大对初中教学资源的精细分类和个性化推送,扩大名校名师优质资源辐射面。探索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网络等支撑的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和智能服务。
14.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和健全以校为本的初中教学研究制度,支持学校和教师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成果总结、提炼。针对初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鼓励各地各校组织教科研攻关,并在政策导向、经费投入、专家聘请等方面为教科研工作提供支持。
(六)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15.健全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以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为主的多维度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努力用新的评价标准破除“五唯”评价倾向。加快建立和完善初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办法。建立和完善初中与高中教育质量跟踪评价办法。完善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发布制度,营造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16.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要求,全面实施“公民同招”办法。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科学命制试题,开展外语听说能力人机对话和科学实验测试。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中考命题的科学化和高中招生的多元化。落实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政策,从2021年开始,全省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学校不低于60%的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招生名额应当以初中毕业生人数为主要依据,按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原则上向农村初中和薄弱初中分配的名额要保障落实,不得以名额分配为名行提前招生之实。
(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17.扩大学校人事工作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初中学校在副校长聘任中的参与权和选择权,鼓励地方积极探索由学校按规定条件和程序提名、考察、聘任副校长。学校根据办学实际需要,在机构总量控制前提下,自主设置内设机构,自主择优选聘中层管理人员。完善教师“县管校聘”具体实施办法,充分尊重和发挥学校在教师公开招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依据核定的编制、岗位数量及岗位结构比例和教育教学需要,提出教师招聘需求和岗位条件,并全程参与面试、考察和拟聘人员确定;鼓励地方探索在学校先行面试的基础上组织招聘;对具备条件的学校,可放权由其自主按规定组织公开招聘,并按要求备案。
18.落实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初中学校按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和学校发展实际需要,自主提出年度预算建议,自主执行批准的预算项目,对预算资金进行全过程绩效管理。完善学校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优先保障教育教学需要,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经费有效使用。
19.建立健全办学激励机制。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强化校内激励作用。注重精神荣誉激励,广泛开展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优秀教学团队等评选活动。强化专业发展激励,完善健康的教师岗位晋升机制。健全绩效工资激励,鼓励根据初中学校的办学绩效,对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实施统筹分配,向办学规范且办学质量提高成效明显的学校倾斜;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分配办法,由学校在考核的基础上自主分配,有效体现教职工工作量和工作实绩,重点向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加大对初中优秀校长、教师等表彰宣传力度。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强工作统筹协调。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给予初中教育在人力、财力、精力、智力等方面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省教育厅成立加强初中教育工作协调小组,并建立由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加强初中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省教育厅教研室牵头建立加强初中教育专家指导小组。各地也要就加强初中教育工作建立协调保障和领导机制。
(二)实施提升培优行动。
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快制定实施以补短提升、培优创建为重点的加强初中教育行动方案。要大力实施初中学校补短提升行动。各地要制定区域初中学校补短提升刚性指标,在排摸基础上,将区域内1/3左右的初中确定为相对薄弱、需重点建设的初中学校,组织专家诊断分析,“一校一案”实施补短提升。从2020年开始,全省约500所初中列入补短提升行动,每三年为一轮,实行动态管理。一轮到期后由市教育督导部门牵头组织评估,评估达标的下一轮不再列入,以此不断抬高区域初中发展底部,缩小校际差距。要大力实施初中学校培优创建行动。各地要引导一批内涵发展较好的初中学校,转变育人模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率先创建现代化学校。全省初中学校到2025年争取1/3创建成现代化学校,到2035年全部创建成现代化学校。各级教育部门要指导推动一批初中学校和若干县(市、区)积极打造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在全国范围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 “窗口”学校和“窗口”地区。
(三)强化专业指导督导。
各地要建立加强初中教育专家指导团队。针对区域共性或前瞻性问题,设立课题研究及实验项目攻关;为每一所需补短提升的初中学校建立动态档案,开展全程跟踪,并做好资料积累与分析。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开展年度初中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地要及时总结挖掘加强初中教育的典型案例和最佳实践,并积极宣传推广。浙江教育报刊总社要开设专栏,大力宣传和推广初中教育改革的实践成果。各地各校要加强沟通宣传,不断增强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共识和合力,努力树立初中教育的良好形象。
浙江省教育厅
2020年11月4日